編者按:為大力弘揚尊師重教優良傳統,進一步增強教師立德樹人、教書育人的使命感與榮譽感,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,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,我校積極開展2025年“師德標兵”評選工作。經學校評選,馬朝輝、嚴修鴻、吳巖、趙龍躍、胡正茂、侯迎忠、耿卓、徐海、韓永輝、韓景泉(按姓氏筆畫排序)10名教師獲廣東外語外貿大學“師德標兵”榮譽稱號。
在慶祝第41個教師節之際,本網陸續推出“師德標兵”系列稿件,講述10位教師始終堅守育人一線,以實際行動踐行教育家精神,生動詮釋新時代人民教師理想與擔當的生動故事。師者如光,微以致遠;春風化雨,潤物無聲。謹以質樸的文字向每一位敬愛的老師致以誠摯問候,教師節快樂!
嚴修鴻,廣外中文學院教授,云山杰出學者,“千百十工程”省級培養對象,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。主持并完成1項國家社科項目及6項省部級項目,是國家社科重大項目“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方言文化的困境與出路”的首席專家(2016年),曾5次榮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(其中一等獎2次)。曾在著名學術演講平臺“一席”“格致論道”上擔任語言學知識專題演講者,兩次入選該平臺“年度十佳”。曾在央視紀錄片《中國話》(2023年)、南方電視臺“誰語爭鋒”欄目(連續4年)及廣州電視臺等節目擔任講解專家,普及語言文化知識,發出廣外聲音。

嚴修鴻(左)在鄉下記錄方言
“用腳步丈量方言土地,以初心守護文化根脈。”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,有這樣一位學者:近三十年來深耕方言研究田野,以“田野即課堂”的理念培育學術新人;主持國家社科重大項目,為城鎮化進程中方言文化的存續探路;活躍于“一席”“格致論道”等講臺與央視、地方電視臺屏幕,讓方言里的中國故事被更多人聽見。他以嚴謹治學踐行師者使命,在育人、科研與文化傳播中彰顯擔當。今日,讓我們走近中文學院嚴修鴻教授,聆聽他以方言為鑰、以教育為橋的堅守之路。
講臺深耕:以師者溫度育學術新人
“做學問先做人,要像方言研究一樣,既要有科學精神,也要有人文溫度。”這是嚴修鴻常對學生說的話。自執教以來,他始終將課堂搬進田野,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。
在“方言本字考證”課堂上,嚴修鴻從不照本宣科。講到客家話里的特殊詞匯,他會鋪開客家移民史地圖,從“從中原到嶺南”的遷徙軌跡講到語言如何成為文化記憶的載體;論及粵語勾漏片的獨特發音,他會帶著學生走進連州山村,讓老人的講述成為最生動的教材。學生陳苗佳和吳文治記得,跟著嚴老師下鄉時,“路邊的香茅草他會讓我們摸一摸、聞一聞,老鄉家的舊農具他會蹲下來問個明白,學術就在這一問一答、一看一摸里活了起來。”
嚴修鴻的育人理念里,“差異化”是關鍵詞。對擅長田野調查的學生梁逸云,他鼓勵其深耕連州河村方言;對有跨學科背景的學生吳文治,他支持其開發方言語料數據庫;對閩南學子蘇錦河,他引導其開展閩方言島比較研究。如今,這幾位學生已在復旦大學、廈門大學等高校繼續深造,而他指導的101名碩士生中,93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走向世界各地,將方言里的中國文化講給世界聽。
“去研究發現別人不知道的東西”,這是嚴修鴻對學生靖俏俏“何為快樂”提問的解答,也成了她銘記一生的學術箴言。在他的課堂上,學術從不只是冰冷的理論,而是帶著土地溫度與人文情懷的探索。
學術登峰:以師者嚴謹立研究標桿
“方言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,是正在呼吸的文化基因。”深知這一點的嚴修鴻,把學術追求融入方言保護的時代命題中,同時積極通過各種平臺傳播方言文化,喚醒社會對文化多樣性的重視。
2016年,嚴修鴻接過國家社科重大項目“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方言文化的困境與出路”的重任,成為首席專家。此后數年,他的足跡遍布閩西、粵北的偏遠山村。在閩西,他帶著團隊用三年時間記錄了151個地點的語言材料,筆記本上除了音標,還有每個發音人的年齡、職業甚至生活習慣;在廣東連州,他花5年完成162個語言點的密集調查,最長一次在山村住了47天,只為捕捉老人嘴里即將消失的古音。這種近乎“苦行僧”式的堅持,最終凝結成《中國語言文化典藏?連州卷》,填補了微觀地理語言學研究的空白。
他從不困于傳統方法。當其他學者還在用紙筆記錄發音時,他已將聲學分析軟件引入方言研究,通過語音物理特征對比,讓梅縣客家話的音系描寫精度提升數個維度。“科技不是替代傳統,而是讓文明傳承得更久遠。”他常對團隊說。這種創新讓他5次斬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,其中兩次為一等獎——在方言研究領域,這是對嚴謹與創新的雙重肯定。
而這些深厚的學術積累,也成了嚴修鴻傳播方言文化的底氣。他先后登上“一席”“格致論道”等頂級演講平臺,用“為什么客家人說‘食茶’而不是‘喝茶’”“粵語里的古漢語密碼”等通俗話題,讓觀眾迷上方言背后的文化;作為央視紀錄片《中國話》、南方電視臺“誰語爭鋒”的常駐嘉賓,他用接地氣的解讀,讓全國觀眾看見方言里的歷史與鄉愁。2025年5月,得知《福建省教育廳關于加強福建方言保護傳承工作的通知》出臺,他激動地說:“這不是一個人的功勞,而是整個時代對文化多樣性的覺醒。”這句感慨背后,是一位學者對文化命運的深切關懷——他早已把方言保護當作自己的使命,用專業能力和廣泛傳播喚醒更多人的文化自覺。
薪火相傳:讓方言研究有“后來人”
嚴修鴻的學術底色里,始終印刻著師承的溫度。武平一中的吳國珍老師為他打下英文基礎,更以“陽剛、理智、大愛”教會他為人為師;碩士階段師從語言學家李如龍,跟著老師在閩南山村記錄瀕危方言的經歷,讓他懂得“學術要扎根大地”。這些影響,化作他對后輩的扶持。
作為廣外方言學科帶頭人,他牽頭組建青年研究團隊,對林晴、邱春安等青年教師“傳幫帶”:從田野調查的技巧到國家課題的申報,從論文的遣詞造句到學術方向的規劃,他傾囊相授。如今,團隊里1人晉升教授,3人晉升副教授,3人主持國家級課題,真正實現“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”。
這份對傳承的重視,更延伸到了校園內外的文化培育中。他策劃“廣東省大學生方言文化創意大賽”,吸引上千學生用短視頻、漫畫等新潮形式解讀方言,讓年輕一代以創新姿態親近母語文化;帶領學生走進社區開設“方言講堂”,讓老人的故事被年輕人聽見,讓方言里的集體記憶在代際對話中得以延續。在他看來,方言保護不是少數人的戰斗,而是一代人的文化自覺。而這種自覺,正借著他親手培育的人才、親力推動的活動,在更廣闊的天地間生長蔓延。
從閩西山村的晨霧到“一席”舞臺的燈光,從嚴苛的田野調查筆記到青年教師的課題申報書,嚴修鴻用近三十年時光證明:真正的學術,是貼著大地行走的堅守;真正的教育,是讓文化的火種代代相傳。他就像方言研究領域的一棵老樹,根扎得深,葉長得茂,讓更多人看見,那些藏在鄉音里的中國,如此鮮活,如此珍貴。